原创 望情水
2025年07月16日 17:23 宁夏
本文内容来源于古代医籍与传统中医典籍,旨在中医文化科普,不构成任何医疗建议,不替代专业医疗诊断。读者如有健康问题,请遵医嘱,科学就医,理性实践。
本文资料来源:《伤寒论》《内经》《神农本草经》等
图片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阳气者,卫外而为固也。"
这是张仲景在《伤寒论》中反复强调的要义。
他认为阳气充足则百病不生,阳气衰微则寒邪内侵,四肢自然不温。
可世人多以为畏寒怕冷就是肾阳不足,于是大量服用附子、肉桂、鹿茸等温补之品。
殊不知,真正的畏寒根源并非都在肾脏,而在另一个更为关键的脏腑。
张仲景当年就曾遇到过这样的病例,众医束手无策,他却用一个简单的方法,让患者正复寒消四肢暖。
那个被历代医家忽略的关键所在,究竟是什么?
张仲景的温阳固本之法,为何能让千年来的畏寒顽疾迎刃而解?
东汉建安十三年深秋,南阳郡治所内秋风萧瑟。
太守府后堂,一袭青衫的张仲景正在细心研读《内经》,烛光摇曳中,他的眉头紧锁。
"先生,陈德厚又来了。"
弟子王仲恭轻声禀报。
张仲景放下手中的竹简,叹了口气:"这已经是他第五次登门了,看来畏寒症状确实严重。"
门外传来沉重的脚步声,一位身着厚重棉袍的中年男子被两名仆人搀扶着走了进来。
陈德厚是南阳城内的布匹商人,家境殷实,但此时的他面色苍白,嘴唇发紫,浑身瑟瑟发抖。
"张先生,救救我吧!我这畏寒的病越来越重了。"
陈德厚哆哆嗦嗦地说道。
张仲景起身相迎:"陈老弟,快请坐。今日感觉如何?"
陈德厚勉强在椅子上坐稳,声音颤抖地道:"先生,小人自入秋以来,畏寒怕冷日渐加重。即便穿着厚重衣物,仍觉四肢冰凉,尤其是手脚,冷如冰块。夜里更是难以入睡,需要盖厚被才能稍有暖意。"
张仲景点头示意他继续。
"小人曾求医于城中诸位名医,皆说是阳气虚所致,开的都是附子、肉桂、巴戟天等温补之品。初时稍有好转,不久又复如故。如今不但寒症未减,反而出现了心烦口干、夜不能寐的症状。"
王仲恭在一旁听得入神,这种情况他也曾遇到过。
张仲景为陈德厚把脉片刻,又观察了他的舌苔和面色,若有所思。
"陈老弟,你平日里食欲如何?"
"先生,小人近来食欲不振,吃什么都没有味道,而且常常感觉腹胀,大便不成形。"
陈德厚如实回答。
张仲景闭目思索片刻,然后说道:"你的畏寒症状,确实与阳气不足有关,但根源未必在肾。"
陈德厚惊讶地问:"不在肾?可是诸位名医都说我是肾阳虚啊!"
张仲景背着手慢慢踱步:"《内经》有云:'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阳不足,则不能运化水谷,气血生化无源,阳气自然衰微。"
此时,太守刘玄德从外面走进来,见状连忙施礼:"先生,是否在为病人诊治?刘某不便打扰。"
张仲景还礼:"太守大人客气了,正好可以听听这个病症。"
他转向陈德厚:"你的症状看似肾阳不足,实则是脾胃阳虚导致的。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胃阳虚,不能温煦四肢,故而畏寒怕冷;不能运化水湿,故而食欲不振、腹胀便溏。"
刘玄德好奇地问:"先生此言颇有见地,敢问有何依据?"
张仲景走到书案前,翻开一本医书:"《内经》中有言:'脾胃者,土也,孤脏以灌四旁者也。'脾胃居中焦,如土地一般滋养着四肢百骸。脾胃阳虚,犹如土地缺乏阳光,无法滋养庄稼,四肢自然得不到温煦。"
陈德厚恍然大悟:"原来如此!难怪我服用补肾药物后,症状反而加重了。"
张仲景点头:"附子、肉桂等药物虽能温补肾阳,但性味过于燥烈,反而损伤脾胃,加重阳虚症状。真正的治疗之道,应该是温补脾胃,固本培元。"
王仲恭问道:"先生,那应当如何治疗陈老弟的病症呢?"
张仲景微微一笑:"我曾治过一位类似的病人,用了一个简单的方法,正复寒消四肢暖。"
"什么方法?"
众人异口同声地问。
张仲景走到墙边的药柜前,取出一个小布包,打开后,里面是一些干燥的黄褐色片状物。
"这是什么?"
陈德厚好奇地问。
张仲景解释道:"此乃治疗脾胃阳虚的良药。它不靠峻猛之性刺激阳气,而是通过温中散寒,健脾和胃,从根本上解决畏寒问题。"
他取出一小片,放入茶壶中,倒入热水,片刻后,水色转为淡黄,散发出一股特殊的辛香味。
"陈老弟,试试看。"
张仲景将茶水递给陈德厚。
陈德厚接过,小心地啜了一口,顿时感觉一股暖流从胃部扩散到全身:"这味道辛辣中带着甘甜,入口后竟觉得胃部暖洋洋的,四肢也有了暖意。"
张仲景点头道:"此乃其独特之处。它能温中散寒,健脾和胃,使脾胃阳气恢复,进而温煦四肢,消除畏寒症状。"
刘玄德赞叹道:"先生医术高明,竟能从脾胃入手治疗畏寒,实在是妙法。"
张仲景谦逊地说:"这并非我的创见,《内经》早有记载。只是后世医家多注重补肾,忽略了脾胃的重要性。"
王仲恭问道:"先生,这个治疗方法具体如何操作?"
张仲景沉思片刻,说道:"这味药材的关键在于炮制方法。普通的使用方式虽然也有效果,但经过特殊炮制后,药性会发生根本性改变,温阳的效果会提升数倍。"
他从药柜中又取出几个不同的小包,分别打开:"你们看,这是未经炮制的,这是普通炮制的,这是经过特殊炮制的。外观看似相同,但药性却天差地别。"
陈德厚看着那些药材,眼中满是好奇:"先生,这些药材看起来都差不多,为何药性会如此不同?"
张仲景解释道:"《神农本草经》中记载,同一药材经过不同炮制,功效大不相同。这味药材经过特殊炮制后,不仅能温中散寒,更能固本培元,从根本上调理脾胃阳虚。"
刘玄德好奇地问:"先生,此法是否出自某部古方?"
张仲景看着众人期待的眼神,缓缓说道:"此法确实源于古籍,但其中的奥妙,却少有人知。这个特殊的炮制方法,不仅能增强药效,更重要的是能改变药性的作用方向。"
他拿起那个经过特殊炮制的药材,在手中轻轻摩挲:"经过这种炮制后,它不再是普通的温中散寒之品,而是真正的温阳固本良药。能够直达脾胃根本,从源头上调理阳气。"
陈德厚激动地问:"先生,这到底是什么神奇的炮制方法?为何能有如此奇效?"
王仲恭也满脸好奇:"先生,您说的这个特殊炮制法,具体是如何操作的?"
张仲景看着众人渴望的目光,沉吟片刻:"此法需要特殊的火候掌控,还要配合特定的辅料。整个过程看似简单,实则大有讲究。"
他停顿片刻,继续道:"炮制得当,一味胜过十味;炮制不当,反而有害。这个方法的关键在于..."
刘玄德屏息凝神,等待着张仲景揭示这个神秘的炮制方法。
陈德厚更是紧张得握紧双拳,生怕错过任何细节。
张仲景看着众人期待的神情,缓缓开口:"这个让四肢回暖的炮制秘法,其实是..."
将生姜埋于草木灰中三日三夜,再用文火慢慢焙至深黄,便成温阳固本的神药。
张仲景详细解释道:"这个特殊的炮制方法,叫做埋灰炮制法。将新鲜生姜切片晒干后,用草木灰深埋三天三夜,使其充分吸收土气,然后取出用文火慢慢焙干。经过这样炮制的干姜,性味由辛散转为温补,专门针对脾胃阳虚引起的畏寒症状。"
陈德厚恍然大悟:"原来如此!怪不得我服用普通的干姜效果不明显,原来关键在于炮制方法。"
张仲景点头:"《神农本草经》记载:'生姜味辛,微温,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出汗,逐风湿痹。'但经过埋灰炮制后,干姜的药性发生根本改变,由发散转为收敛,由温中转为固本,专门治疗脾胃阳虚导致的畏寒怕冷。"
他详细解释埋灰炮制的原理:"草木灰性温而收敛,能中和生姜的辛散之性,使其药力更加持久温和。土气能够培补脾胃,三天三夜的埋藏,让干姜充分吸收土地的精华,从而具备了温阳固本的特殊功效。"
王仲恭问道:"先生,这个方法的具体操作要点是什么?"
张仲景耐心回答:"首先要选择新鲜饱满的生姜,去皮切片,在阳光下晒至八成干。然后准备草木灰,最好是桑木灰或枣木灰,将干姜片完全埋入其中,密封三天三夜。取出后用文火慢慢焙干,直到姜片呈现深黄色,质地坚硬为止。"
"这样炮制的干姜,开水冲泡代茶饮,温服之后,阳气便会从脾胃开始恢复,进而温煦四肢,畏寒症状自然消失。"
陈德厚感激地说:"先生的这个方法,比我花费千金求医的效果还要好!"
张仲景微笑道:"医道在于对症,不在于价格。脾胃为后天之本,只要脾胃阳气恢复,身体自然温暖如春。这个道理,《内经》早就告诉我们了,只是后世医家多忽略了炮制的重要性。"
刘玄德感叹道:"先生此法简单易行,却有如此奇效,实在是医界瑰宝。"
张仲景最后总结道:"畏寒怕冷看似简单,实则涉及脾胃阳气的盛衰。掌握了正确的炮制方法,一味寻常的生姜,就能发挥出胜过千金良药的效果。正复寒消四肢暖,这就是古人所说的'药不在贵,效不在多',炮制得当,药到病除。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专业配资网站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