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著名女作家、文学翻译家和外国文学研究家,文坛巨匠钱钟书的夫人杨绛女士在北京协和医院病逝,享年105岁。
过往人生中经历的诸多波折和磨难至此划上句点,孤身走过漫长岁月的一代才女和丈夫钱钟书、女儿钱瑗在另一个世界重逢,只给无数读者留下了经典的作品。
刚过百岁时,杨绛就开始着手准备自己的身后事,整理丈夫生前的作品,安置好所有的财产。
心里挂念着常来探望的学生和亲朋好友,还立下了遗嘱。以至于当生死一刻真正来临的时候,她是如此平静地迎接了死亡。
那么,究竟杨绛为何能够凭借一本怀念丈夫女儿的散文集赢得无数读者的眼泪呢?
展开剩余87%杨绛被誉为“最才的女,最贤的妻”,一生与文学相伴,即便丈夫钱钟书是现代鼎鼎有名的大作家,文笔辛辣之处又有温情,本人所做的文学研究足以令他傲立文坛。
可就是站在这样的人身旁,杨绛也不显丝毫褪色。
她出生于书香门第,从小接受着先进的教育,思想与那时清朝小姐已完全不同。
感受着新时代脉搏的杨绛一开始就想去清华大学读书,继续研究喜爱的文学。不过可惜那时入学名额已满,她只能先前往东吴大学学习。
没过多久,成绩优异的杨绛获得了一个借读的机会,因此走入了自己心心念念的清华园,在那里,她邂逅了自己一生的爱人,那就是钱钟书。
两人秉性相近,学识相当,看待问题的角度和态度相仿,很快便结为至交。
攻读学业的过程中就结了婚,从此向对方许下关于余生的诺言。
没过多久,为了完成人生未竟的梦想,夫妻俩人奔赴国外留学,期间一直笔耕不辍。
后来两人回国后经历了时代的动荡,文人都被迫安排去各地参与劳动,钱钟书和杨绛也不例外。
然而就是在那段衣食不足的艰难岁月,杨绛的创作生涯却熠熠发光,创作出了《干校六记》这样的优秀作品。
后来,无数读者从这本书中读到了那个时代背景的寂寥。
人人自危的时刻,杨绛被分配在菜园里生活,原本肩不能扛手不能挑的读书人不得不拿起锄头,挖地凿井,心里无时无刻不在惦念着骑着自行车送信的丈夫,等不知何时回家的承诺。
在书中,那段贫苦的生活被描绘得别有乐趣。
似乎在杨绛心里,家人团聚在一起就是好时光,只是这样的时光终究短暂,人生路的最后还是只能由她一个人来走。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他们的女儿钱瑗降生,在充满书香气的家庭中长大,很快就出落得亭亭玉立。
先后跟着杨绛夫妻在多个国家学习的钱瑗视野更为开阔,回国便成功应聘上了北京大学的教授,只是她的婚姻生活却并没有很好的结果。
第一任丈夫王德一是她一生的挚爱,只不过年纪轻轻就离开了人世。
第二任丈夫曾经有过一段婚姻,还带着两个孩子,出于对孩子的身心健康考虑,钱瑗舍弃了生孩子的机会,甘愿做继母,将丈夫前妻的孩子抚养长大成人。
期间,她经历多次波折,但都会在第一时间和母亲杨绛交流。
作为过来人,杨绛也常常将自己的人生经验分享给钱瑗,一家三口因此常常相聚,感情很好。
可原本杨绛以为这样幸福的的生活还会一直继续下去,只不过天有不测风云。
九十年代的时候,钱瑗和钱钟书先后被诊断出了疾病,家里的其他两个人都倒下了,身体并不康健的杨绛只能强打精神养家,两点一线地照顾两位丈夫和女儿。
不过,女儿钱瑗并没有坚持太长时间,1997年3月4日,钱瑗因患脊椎癌去世,终年59岁。
钱钟书知道后悲痛不已,可杨绛却一直表现得很坚强,虽然女儿离开了,她比任何人都要伤心。
可丈夫还缠绵病榻,无论如何这个时候也不能倒下,夫妻俩人在病床前相互扶持,彼此陪伴。
直到1998年12月19日,钱钟书先生因膀胱癌病逝,享年88岁。
女儿和丈夫相继离世,杨绛彻底变成了孤身一人,终于不必再故作坚强的她悲痛万分,嚎啕大哭,因此大病一场,几乎到了要撒手人寰的地步,只是那时的杨绛依然勉强维系着一丝理智。
因为她知道自己肩头还有未尽的责任,钱钟书生前的很多书稿还没有整理完毕。
就这样,她将晚年的所有时间都用于整理作品上,顺便将回忆的文字撰写成文,公开发表。
家人接连去世的打击没有真正地打败杨绛,文学事业给了她新的力量。
后来她成立读书会,积极做慈善事业,和年轻小辈交流,继续翻译作品,将人生的最后十年时间安排得无比充实,并在这样的生活中收获了无数的温暖和幸福。
最后她依然在文学领域散发着自己的余热,并且生前立下字据,决定将名下所有资产全部捐赠给国家和学校,而她的书籍和手稿和珍藏的名贵字画等等也捐给了国家博物馆。
杨绛这一生以文学来取暖,结束时以最浪漫的方式离开,让所有读者的怀念和追忆。
如今,想必杨绛已经和丈夫女儿团聚了,尽管是以另一种方式。
结语:谈及自己和钱钟书的这段婚姻,杨绛感到无比骄傲。
那时的文人身上带些风骨,因此秉性常常显得古怪、不易接近,这一点但从钱钟书的文章中也可看出,为文尚且鞭辟入里,做人自然也是不懂曲折回旋、直言不讳的。
可这么多年生活下来,杨绛却尽自己的努力保全他的天性,调和他与亲友之间的关系,为他生孩子,照顾家庭,不让他的创作事业有任何后顾之忧。
在女儿和丈夫相继去世之后,仍能不忘记自我,靠文学才华以九十多岁的高龄成为畅销书作家。
仅凭一本《我们仨》就唤醒了无数人的共鸣,这是独属于作家杨绛的骄傲,她并非任何人的附属品,在生命的最后关头诠释了独属于自己的力量。
发布于:河南省专业配资网站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