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小看这些灰土、碎陶片,三千年前周人生活痕迹就藏在里面。”7月3日,旬邑古豳地的考古探方旁,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副院长豆海锋教授指向一处灰坑断面,对围拢在身边的30名山西学员说。
这是山西省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青年人才培养长训班的一次实践教学现场。
6月9日至7月4日,由省委宣传部主办的山西省文化传承发展专题研修班、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青年人才培养长训班在西北大学开班。两个培训班参训时长不同、内容各有侧重,目标却是一致的:学新东西,带新思路回去。
西北大学作为国内文物与博物馆学领域的重点院校,在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具有显著优势。此次培训中,学校邀请了多位权威专家进行系列专题讲座。西北大学校长、著名考古学家孙庆伟教授以“守正创新——考古百年与时代使命”为主题,为全体参训学员讲授了开班“第一课”。
一个月的学习,不止于课堂。学员们上午刚学完“考古发掘规范及要求”,下午就踏入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探秘“地下王国”;“文化遗产保护与区域发展”课程一结束,学员们转头赶赴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感受历史与现代的交融。学员孙文艳深有感触:“理论课堂和现场教学都是干货,对今后开展工作很有启发。”
文旅融合,怎么融?按照课程安排,学员们走进长安十二时辰主题街区,深入体验“IP+商文旅”的成功实践。
展开剩余57%步入街区,盛唐市井风貌扑面而来:
一层入口处,身着圆领袍的“唐吏”拱手而立,为游客兑换沉甸甸的“开元通宝”;巨型日晷金光闪闪,丈量着光阴流转;拾级而上,二层市井巷陌的烟火气扑面:水盆羊肉蒸腾的椒香热雾,伴着胡商驼铃叮当,市声鼎沸,活色生香;坊间演艺轮番登场,太白酒肆里,“李白”举盏长吟“天生我材必有用”;上元安康踏歌台上,《霓裳羽衣舞》的十二舞姬云袖翻飞,惊鸿一瞥,恍越千年。
据了解,主题街区直接创造了600余个就业岗位,带“火”了周边经济。短短三年间,仅汉服租赁摄影店铺从零星六家增至上千家。
成功的秘诀是什么?西安文旅工作室负责人王艳艳给出了答案:长安十二时辰主题街区所在的曼蒂广场,虽被大唐芙蓉园、大唐不夜城等唐文化地标环绕,拥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商业效益却远未达预期。随着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热播,陕文投集团敏锐捕捉影视剧IP与城市商文旅产业的融合契机,以“长安”为主题,将“文化创意+影视IP+全沉浸感官体验”相结合,打造了这一标杆项目。
这些实践让学员们深受启发:文旅融合的本质,不是文化资源的简单复制、搬运,而是实现传统文化的活态传承。“文旅+微短剧”、沉浸体验、文旅演艺等创新模式,为山西文旅融合提供了借鉴。
学习参观中,学员们对山西文旅融合发展满怀信心。近年来,三晋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优秀案例不断涌现:《又见平遥》一票难求,“再回相府”场场爆满,“古堡剧本杀”备受年轻群体青睐……
“山西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关键是如何做好保护与活态传承,同时激发经济活力。”学员宋艳花说,“我坚信,未来的全国文化遗产工作‘顶流’,定有山西的一席之地。”
本报记者李欣
(责编:李琳、刘洋)
发布于:山西省专业配资网站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