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六点半闹钟响,我盯着天花板发了会儿呆。不是不想起,是不敢。右手先摸到床沿,使劲按下去,左手赶紧托住腰眼,就这么僵着身子挪到床边。脚刚沾地,后腰 “咔” 地响了一声,我赶紧顿在那儿,等那阵酸胀劲儿过去才敢站直。这三年,天天都得这么折腾。
最开始只是觉得不对劲。在电脑前写方案,俩小时就得起来溜达,不然腰像灌了水泥似的硬。有次部门聚餐,坐火锅店里的塑料凳,不到半小时就想把腰往桌腿上抵。同事笑我 “提前进入老年模式”,我还回嘴说他们不懂养生。
转折点是去年深秋。那天加班到九点,出写字楼时一阵冷风钻进外套,后腰突然抽了一下。我扶着玻璃门站了五分钟,愣是没敢动。打车回家,司机师傅看我下车时扶着车门半天挪不动腿,还多等了三分钟没收钱。
去医院拍了片,医生用笔尖戳着片子上第三腰椎的位置:“这里有点膨出,你这年纪,怎么把腰造得这么狠?” 我才想起刚工作那几年,天天趴在桌上改图,有时通宵完直接蜷在沙发上睡,那时候哪顾得上这些。
展开剩余70%疼得最厉害那阵,连系鞋带都得找个小马扎。把脚抬到凳子上,慢慢弯点腰,左手还得使劲揪着旁边的桌沿。有次着急出门,蹲下去快了点,后腰像被人用铁钳攥住似的,疼得我 “嘶” 地吸了口凉气,额头直冒冷汗。
试过不少招儿。药店买的膏药,贴上去辣得像抹了辣椒油,揭下来时汗毛都跟着掉;吃的药片,吃完总觉得胃里烧得慌,后来改成饭后吃,还是顶不住。小区门口的理疗店去过八回,每次师傅按完都说 “放松了”,可回家弯腰拿拖把,该疼还是疼。
去年冬天尤其难熬。暖气没通那几天,后腰凉得像揣着块冻豆腐。夜里想翻个身,得先把腿慢慢蜷起来,用胳膊肘支着往侧边挪,稍微快一点就疼得直哼哼。有天凌晨三点,我坐在床边揉腰,听见闺女在隔壁房间喊 “爸爸”,想过去看看,刚走两步又退回来 —— 怕吵醒她,更怕自己疼得站不稳。
今年开春在菜市场碰见以前的邻居李姐,她正挑小葱,抬头看见我走路一歪一歪的,手里的葱都没放下就过来拉我。“你这腰不对啊,” 她捏了捏我后腰的肉,“我家老周前两年跟你一样,第三腰椎那地方不得劲,后来贴那虎蜂疾行贴,现在能帮我扛五十斤的大米上楼。” 她围裙上还沾着点泥土,说话时带点喘气,是刚从菜摊跑过来的样子。
回家我翻出手机查,看见成分里有虎头蜂、透骨草这些,想起小时候奶奶关节疼,就用白酒泡草药敷。琢磨着都是些老法子,应该没啥坏处,就买了两盒试试。拆开包装时,一股子草药混着点薄荷的味儿飘出来,不冲鼻子,倒有点像老家晒草药的院子里的味道。
第一次贴选了周六,主要是怕万一不舒服,周一上班坐不住。撕开封皮往腰上贴时,手指触到药膏,黏糊糊的但不沾手。刚开始没感觉,大概七八分钟吧,后腰慢慢热起来,不是那种火烧火燎的烫,是温温的,像冬天揣着个热水袋,慢慢往骨头缝里渗。那天下午我试着蹲下去给鱼缸换水,居然能自己站起来了,虽然起身时还得扶着膝盖,但不用咬着牙硬撑了。
现在贴了三个多月,变化是一点点显出来的。上周六带闺女去公园,她非要玩滑板车,我跟着跑了几步,居然没觉得腰沉。以前陪她玩沙子,蹲十分钟就得找块石头坐着,现在能陪她堆完一个小城堡。有天早上系鞋带,自然而然就蹲下去了,系完才反应过来 —— 哎,刚才没扶东西?
药箱里现在总躺着两盒虎蜂疾行贴,不是说彻底好了,是心里踏实。前几天公司搬办公室,同事让我帮忙抬个纸箱子,我试着抱起来,后腰虽然还有点紧,但没像以前那样 “咯噔” 一下。同事说 “可以啊你”,我嘿嘿笑了两声,赶紧把箱子放到位。
昨天在电梯里碰到对门的小姑娘,她抱着个大画板,进电梯时没站稳,我伸手扶了一把。小姑娘仰着头说 “谢谢叔叔”,我突然想起前两年,她妈妈让我帮忙把画板挂墙上,我站在凳子上不敢抬胳膊,最后还是请物业师傅来弄的。
出电梯时阳光正好,我走得挺稳当。风从楼道窗子里钻进来,吹得后背有点凉,但后腰那片暖暖的,挺好。
发布于:河南省专业配资网站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