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员简介:
杨勇,男,中共党员,毕业于成都工业学院。成都诺佳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从事各类文化活动的组织策划十年,曾参与组织策划了2018年和2019年中国好声音成都赛区的赛事工作。全程参与组织了2023年全国森林防火主题宣传推广活动,参与组织策划了2024年“一带一路”国际创意设计大赛的海选及颁奖典礼活动。为政府机构及企事业单位组织策划了上百场民生类宣传推广活动以及各类年会、发布会等。
10月13日上午,我有幸在四川传媒学院参加了董莉老师在四川艺术基金2025年度舞台艺术创作人才研修项目中的《文旅实景剧编导思维创新与在地实践》课程,这段学习经历让我对文旅实景剧的创作有了全新的认识,也让我对编导这一身份的理解更加深入。
展开剩余77%以前,我总觉得文旅演出就是把舞台搬到户外,加上一些地方元素就行了。但董莉老师一开课就点明,文旅融合不仅是产业策略,更是一种文化表达方式的转变。尤其是她提到“为一场演出奔赴一座城”这个概念时,我才意识到,文旅实景剧的核心,其实是情感和体验——它要让观众因为一场演出而记住一座城、爱上一方水土。这让我明白,我们做的不仅是表演,更是打造一种能够带动地方经济、塑造地方形象的文化体验。
课程中,董莉老师重点讲解了编导思维创新的几个核心维度。她强调,实景演出要突破传统剧场的限制,做到“以景抒情、以境造势”,把自然景观和人文故事真正融合在一起。听到这里,我恍然大悟:原来实景剧不是简单地把戏放在山水之间,而是要让山水成为戏的一部分。她举了《又见平遥》《又见五台山》这些经典案例,让我看到实景剧如何通过自然与人文的交织,实现传统美学和现代体验的融合。这些作品不仅仅是演出,更像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让我一下子打开了思路。
最让我有感触的,是董老师讲到形象思维的培养方法。她说,编导要善于从日常生活中捕捉灵感,把感性的体验转化为创作素材。这让我意识到,原来创作不是高高在上的事,它就藏在我们的衣食住行、喜怒哀乐里。我们得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用心感受生活里的点点滴滴——风吹过树叶的声音,市集里人们的交谈,节日中的烟火气……这些都是可以放进作品里的真实质感。她还提到要多做多感官的训练,比如把听到的音乐转化为画面,把看到的色彩编成故事,这些方法特别实用,让我觉得创作一下子变得亲切起来。
在地实践的部分,董老师反复强调,文旅实景剧成功的关键,在于深度挖掘地方文化,并实现创造性转化。她以四川为例,讲到如何通过文化、科技和市场三方面的结合,打造出像《锦绣天府安逸四川》这样有生命力的作品。我明白了,作为编导,我们不仅要懂艺术,还要懂脚下的这片土地——它的历史、它的风俗、它的人情。只有真正理解了地方文化的魂,才能用现代的手法讲出打动人心的故事。
董老师还特别强调了角色塑造中情感形象化的重要性。她说,人物的情感不能只藏在心里,要通过动作、表情、语言外化出来,让观众看得见、感受得到。这番话让我思考了很久。一个好的角色,从来不只是剧本上的几行文字,而应该是一个有血有肉、能呼吸、能打动人心的生命体。
在实际创作中,我开始尝试用更细腻的方式来塑造角色。比如在构思一个关于古镇老人的角色时,我不再满足于写出他的年龄、职业这些基本信息,而是去观察真实生活中老人的神态举止——他们布满皱纹的手如何小心翼翼地擦拭老物件,他们浑浊的眼睛里藏着怎样的故事,他们缓慢的步调背后有着怎样的岁月沉淀。这些细节的积累,让角色渐渐活了起来。我意识到,情感的形象化不是一个技巧,而是一种共情的能力。作为编导,我们要先被角色打动,才能让观众被打动。
课程中还深入探讨了沉浸式演艺的升级路径,比如用IP打造结合在地文化,用科技手段创新体验方式。这让我看到,文旅实景剧的未来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需要不断吸收新的理念和技术,但核心永远是人、是文化、是真实的情感。
科技的发展确实为我们打开了新的可能。比如增强现实技术可以让历史人物"走"到观众身边,全息投影可以再现消失的古建筑,智能音效系统可以根据观众的移动轨迹实时调整声音效果。但这些技术的运用,最终都是为了更好地传递情感、讲述故事。我记得董老师提醒我们,科技是翅膀,但内容才是身体。如果只顾着追求炫目的特效,而忽略了故事本身的力量,那就本末倒置了。
这让我想到最近看过的一个成功案例,他们将当地的民间传说打造成IP,通过光影技术让传说中的场景在实景中重现。观众不仅看到了精彩的表演,更仿佛亲身走进了那个神话世界。这种体验之所以动人,正是因为它把现代科技与深厚的文化底蕴完美结合,让古老的故事在新的时代里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这次学习让我深深感受到,编导不只是一个职业,更是一份责任。我们要做的,不只是编排一场演出,而是搭建一座桥——连接过去与现在,连接地方与观众,连接文化与情感。这座桥要建得牢固,需要我们对历史有敬畏,对土地有热爱,对观众有真诚。
在今后的创作道路上,我决心要花更多时间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不仅要走进博物馆查阅资料,更要走到市井街巷,听当地人讲他们祖辈的故事,参与他们的节庆活动,品尝他们的家常美食。我相信,只有真正理解了一个地方的精神气质,才能做出打动人心的作品。同时,我也会保持对新技术、新理念的开放态度,但始终记得:所有的创新都要服务于情感的传达和文化的传承。
这条路还很长,但我愿意一步一步走下去,用作品说话,用真心创作。我期待有一天,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为每一片值得被记住的土地,写出属于它们的光影故事;为每一个渴望故事的观众,打开一扇通往美好体验的窗口。这或许就是作为一名文旅实景剧编导最珍贵的使命。
发布于:四川省专业配资网站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